中国自然资源系统推动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
14亿人口、约3000万平方公里土地、50多个国家,非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巨大的人口红利。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和非洲国家的共同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同非盟《2063年议程》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高度契合。
中国自然资源系统务实推动元首外交成果落地,打造合作平台,助力双方比较优势充分释放。
在地质矿产领域,成立中国—非洲地学合作中心,落实《中非合作论坛—达喀尔行动计划(2022-2024年)》,搭建多国家、多领域的国际合作网络,进一步深化非洲区域地球系统科学创新发展,推进中非在能源资源领域务实合作,助力非洲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中非合作注入新活力。
近年来,习近平主席与来华访问的非洲国家元首共同见证了中国自然资源部与刚果(金)、几内亚比绍等国自然资源部门签署地质和矿业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地矿领域合作纳入政府间联合声明。此外,中国自然资源部及中国地质调查局与非洲多国签署地质矿产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和项目合作协议,在地质调查、矿产勘查、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科技创新、地质信息服务等方面先后开展项目合作。依托中非地学合作中心,非洲基础地质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程度有了大幅提升。
2023年10月,由中国—非洲地学合作中心等承办的首届非洲矿业项目推介会在2023中国国际矿业大会期间举办,打造矿业投资平台,有效服务中非矿业企业合作。矿业企业联盟建设初见雏形,服务能源资源安全,推动企业“走出去”。
在海洋合作领域,建设中非海洋科学与蓝色经济合作中心,落实2021年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成果共识,以务实海上合作筑牢中非“蓝色伙伴关系”根基。
2023年7月,中国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非洲及邻近岛屿国家分委会、埃及国家海洋与渔业研究所签署三方共建协议,“中非海洋科学和蓝色经济合作中心”正式成立。以此为平台,中非将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与培训、海洋蓝碳潜力评估、蓝色经济发展与示范等为主要合作领域,共同应对海平面上升、海洋污染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共同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2月,第五届中非海洋科技论坛在埃及举行。该论坛由中国自然资源部与联合国海委会非洲及邻近岛屿国家分委会共同建立,每两年举办一届,海洋合作机制不断完善。论坛发布《中非在联合国“海洋十年”框架下海洋合作共同行动计划(2024-2026)》,发起中非“海洋空间规划+”合作倡议,编制非洲国家海平面上升报告等公共产品。
非洲国家普遍认为,平台建设及公共产品符合非洲提升海洋综合管理能力和发展蓝色经济的迫切需求,深化了传统友谊,增进了合作互信。
在卫星遥感领域,建设中非卫星遥感应用合作中心,落实中非务实合作“九项工程”任务,促进中国卫星遥感应用成果惠及更多非洲国家和人民。
中国自然资源部联合国内有关单位,与非洲国家相关机构共同推动,中非卫星遥感应用合作中心于2023年7月在京揭牌成立。截至目前,已与10余个非洲国家就共建国家中心达成双边合作文件,通过自然资源卫星遥感云服务平台节点实时推送共享卫星数据。
中国自然资源部持续深入推进中非卫星遥感应用合作中心建设,共享中国陆地与海洋自然资源卫星数据、产品、软件、平台与云服务,促进中国自然资源卫星遥感数据及技术在非洲国家相关领域的应用。
PART.02聚焦关键领域,开辟共同发展新空间8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非洲50国学者,鼓励他们继续为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维护“全球南方”共同利益提供智力支持。
推动中非科技创新领域合作,是引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自然资源系统持续推动关键领域的科技合作,不断开辟发展新空间。
中非资源和产业链互补性强,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动能,开展地质调查与资源评价是基础支撑。中非在该领域的合作项目取得多项成果。
2023年4月,湖北省地质局在加纳中标多项电站勘察和海勘项目;2023年5月,天津地调中心成功中标中国商务部“援坦桑尼亚恩格罗—伦盖地质公园技术援助项目”。目前,中国地质调查局正在尼日利亚、科特迪瓦、莫桑比克、津巴布韦等国实施“北部非洲国际合作地质调查项目”“南部非洲国际合作地质调查项目”等中非国际合作地质调查项目,在摩洛哥、卢旺达和坦桑尼亚等国实施“援摩洛哥十幅地球化学填图”等援非项目。
持续深化的非洲区域地学科技研究,取得重要学术成果:深入解剖了中部非洲新元古代花岗岩和尼日利亚年轻花岗岩的岩石成因及其找矿意义;揭示了东非造山带和马达拉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历史;厘定了努比亚地盾侵入岩型金矿床、纳米比亚白岗岩型铀矿床和赞比亚铜钴矿床等成矿作用特征;系统总结了非洲锂矿和稀土矿、阿特拉斯铜钴铅锌成矿带、莱奥地盾锰铝金锂成矿区的成矿规律,推动地球科学理论和技术创新。出版《中国矿业企业国际合作报告(非洲篇)》,收录42个中资非洲矿业投资案例,服务中国企业非洲矿业投资,受到政府部门、企业和研究机构广泛关注与好评。
非洲有38个国家临海,海洋领域合作空间广阔,中非海洋科技合作亮点纷呈。
近年来,以大陆边缘地质构造与资源环境效应合作研究为契机,双方开展了深入合作,助力共建“一带一路”。
2012年8月,中非第一个联合海洋航次“中国—尼日利亚西部大陆边缘地球科学调查航次”启航。2016年6月~7月,“中国—莫桑比克和中国—塞舌尔大陆边缘海洋地球科学联合调查航次”取得圆满成功,来自国内9家科研单位的32名中方专家和来自莫桑比克的4家单位6名科学家组成的科考队对东非大陆边缘地质构造特征开展调查研究。2021年4月~8月,海洋二所分别与莫桑比克和马达加斯加成功开展国际合作航次。联合航次的开展为合作国家开展海洋科学、海洋地质、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密切了中国同合作国家在海洋领域的互利共赢合作,充分践行了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
在联合国“海洋十年”框架下,中国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牵头的海洋与气候无缝预报系统大科学计划新增“非洲海洋与气候无缝预报”项目。2024年4月,“海洋十年”大会期间,“缓解气候变化影响的海洋解决方案——以非洲为例”研讨会共议气候变化的海洋解决方案,为“海洋十年”未来深入实施提供范例。
2022年~2024年,中国自然资源部先后与莫桑比克和塞舌尔的相关涉海部门开展海洋空间规划合作研究,从国家宏观尺度上,协助莫桑比克和塞舌尔完成了海洋空间规划方案编制,为其蓝色经济发展提供政策和技术支持。由中国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完成的《佛得角圣文森特岛海洋经济特区规划》,在佛得角政府制定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和圣文森特岛经济特区建设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项目所形成的成果列入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达成的重要成果之一。
2017年,吉布提最大的工业项目——“阿萨勒盐湖溴化钠项目”开工在即,却面临着严峻问题:当地淡水资源匮乏,工程用水成本高,且不能稳定供水,项目无法按时启动实施。得知这一情况后,中国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针对吉布提研发设计了“集装箱式反渗透海水淡化装置”,解了工程的燃眉之急,降低了工程成本。
迄今,一个个聚焦提升非洲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满足非洲国家发展需求的项目,不断增强中非合作向心力。
PART.03开展能力建设,激活务实合作源头活水为未来培养更多人才,是中非合作发展一以贯之的举措。
2021年11月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中方提出将同非洲国家共同实施能力建设工程。
中国自然资源系统发挥科研水平、调查能力优势,充分利用国际组织平台,开展人才联合培养,激活创新的源头活水,跑出发展的加速度。
2023年3月,中国—非洲地学合作中心非洲学院揭牌。此后,成功推动摩洛哥、尼日利亚等国地学人才来华留学,搭建起稳定的人才培养平台。2023年,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商务部援外“非洲国家地球化学填图与环境地球化学调查技术培训班(线上)”顺利结业,来自喀麦隆、乍得、摩洛哥、塞内加尔等8个国家的92名官员、专家和学者参加培训。“非洲中南部地球科学与实验技术培训班”上,来自尼日利亚、津巴布韦等多个非洲国家的30余名地学专家来华参加了技术培训。在此过程中,中非中心已经构建了稳定的学员招生、来华培训、交流互访的稳定渠道,并将其打造成为对外交流的名片,获得尼日利亚、摩洛哥、科特迪瓦等国的高度认可。
作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的组成部分,中国政府海洋奖学金项目实施十年来,为非洲培养了近70名硕士或博士。中国自然资源部持续举办面向非洲国家的海洋管理和海洋科研专题培训班,如非洲海洋遥感和物理海洋应用技术培训班、海洋生态环境遥感应用高级培训班、海洋生态卫星遥感及剖面浮标监测技术培训班、海洋遥感和浮标观测技术培训班等,共计为非洲20个国家300余人次提供培训,厚植友华人脉、促进民心相通。
2024年3月,中国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和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共同举办了中非卫星遥感应用与数据处理技术培训,来自非洲多国近170人参加培训。培训期间,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津巴布韦、埃及、卢旺达等国家介绍了利用我国共享卫星数据开展的土地利用、地物提取、农业、减灾等国家级应用案例。埃塞俄比亚地理空间和航天局组织了针对埃塞全国相关技术人员的研讨会,推广中国自然资源卫星数据和技术。
通过一个个“小而美”“小而惠民”的项目,中非人民真诚友好的情谊在合作交流中走得更近,在互学互鉴中行稳致远。
加强中非合作始终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石。据悉,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将于9月4日~6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这将是中非双方共叙友情、共商合作、共话未来的又一次盛会。
峰会将规划中非未来三年高质量合作实施路径。中国自然资源部也将站在合作新起点,打造自然资源领域合作新典范,开启务实合作新局面。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顶一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