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身边的记者:亲历尔滨协议签署,国家利益逆转命运

《哈尔滨协议签署》

在哈尔滨这片历来是国与国交汇点的土地上,蒙古国完成了一项重大的协议谈判。这份协议的签署不仅是一个技术性胜利,更是国家利益的胜利,标志着对以往不正当利益的突破。为什么说这是一次艰难的协议?因为从前任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吉到历届政府高层,蒙古的煤炭行业长期被少数企业控制,这些企业利益深远且强大,甚至影响到国家政策。然而,随着鲁·奥云额尔登总理的领导和坚定决心,这一局面终于迎来了转机。

总理鲁·奥云额尔登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以及中国国有企业“国家能源集团”的执行董事和新任董事会主席进行了深入谈判。签字、交换文件夹和香槟庆祝的背后,实际上是全球煤炭市场格局的深刻变化。尽管全球煤炭市场价格下跌对蒙古宏观经济产生了严峻挑战,但在如此复杂的国际环境下,蒙古政府依然在坚持国家长远利益的框架内,推动达成了这份具有历史意义的协议。

成功纠正十年前的错误

这次协议的签署,纠正了十年前的历史错误,特别是2015年开始的谈判。2014年,蒙古政府通过第268号决议,成立了与中方进行协议谈判的工作组。当时,蒙古煤炭巨头MMC控股51%,与中国神华能源共同出资,计划通过这种股权结构完全控制塔旺陶勒盖矿区的开采、发电站建设和基础设施项目。这一计划不仅导致了重要的铁路项目停滞,还潜藏着过度集中的利益风险,影响了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

尽管该协议以“联合体”名义表面上解决了矿山开采、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实际上却是按照当时的政府决议规定的股比、特许经营权进行谈判。最终,这一协议被议会否决,谈判随之中止。而在这一过程中,蒙古国内的煤炭盗窃行为愈演愈烈,特别是与塔旺陶勒盖矿相关的乌哈呼达格矿区,暴露出“跨境超级黑手党”通过不正当手段赚取巨额利润。利益集团的掣肘,让国家经济深受其害,也损害了与中国政府达成协议企业的公信力和市场活力。

幸运的是,这次协议的签署,标志着政府对这些既得利益的彻底突破。总理鲁·奥云额尔登坚决推动国家利益最大化,终于将这一复杂的煤炭协议谈判收官,并确保了经济和社会利益能够得到合理分配。

新协议后的变化

最重要的变化之一是新的《铁路运输法》将于2025年1月1日起实施。与以往的法律不同,新法明确规定了“从内地到国境的铁路投资公司将与跨境铁路共同运营”,这不仅使得铁路建设责任更加明确,也为未来的煤炭运输和跨境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这种“管理层整合”,铁路运营将更加高效,既能节约成本,又能在管理上实现统一,不会影响煤炭供应链的稳定。

协议的核心内容

此次签署的协议名为《关于甘其毛都-嘎顺苏海图口岸跨境铁路、煤炭贸易及塔旺陶勒盖煤矿产能提升合作的政府间协议》。这份协议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建设跨境铁路来促进煤炭的销售,并提升塔旺陶勒盖矿区的煤炭产能。塔旺陶勒盖矿区的煤炭资源丰富,但当前的产能无法满足未来大规模的煤炭出口需求。因此,协议中明确提出,在提升产能的同时,蒙古将通过与中国国家能源集团的合作,扩大煤炭的开采与销售规模。

这一协议是在非常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下签署的,尤其是在煤炭价格下跌、国内市场资源分配不公的背景下,协议的达成不仅突破了经济困境,更体现了蒙古政府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战略智慧。

煤炭贸易与价格变化

协议中对煤炭销售进行了具体的规划。根据协议,2025至2027年,蒙古将自行开采并销售500万吨煤炭;而在2028至2029年,随着铁路的投入使用,塔旺陶勒盖股份公司将与中国国家能源集团签订600万吨的销售协议。此后,每年煤炭销售量将稳定在2000万吨左右。这个目标意味着蒙古将进一步提高矿山产能,为未来几十年的煤炭出口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而,要完成如此庞大的销售计划,蒙古的煤矿产能必须进行大幅度提升,这需要大量的投资和技术支持。通过招标合作,国家能源集团将提供必要的设备和技术,帮助蒙古提高产能。更重要的是,双方达成了“煤炭价格指数”机制,以确保煤炭市场的价格稳定,避免因市场波动导致的经济损失。

与此同时,蒙古政府在协议中也提出了严格的煤炭销售标准,要求煤炭交易不能随意挑选煤炭品质,这避免了之前发生过的低价出售优质煤炭的情况,防止煤炭“内外偷盗”的现象再次发生。通过这一举措,蒙古政府不仅保护了煤炭资源,也确保了国家经济的长期稳定。

铁路建设与投资分配

在跨境铁路建设方面,协议中明确了中方与蒙方的投资分配。中方将出资40亿元人民币(约5亿美元),而蒙方则计划投资2.3至2.5亿美元。尽管中方提出由中标公司完成所有铁路建设工作,蒙方坚持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公开招标,以确保项目的透明性和公平性。这一立场充分体现了蒙古在处理与中方合作时,既要保持开放合作,又要严格遵守国内法规的决心。

向投资者展示的可靠购买10吉瓦电力出口协议

谈到能源复兴,必须先了解蒙古目前的电力状况。全国的电力需求已经达到1.7吉瓦,远超目前的装机容量,还差1.5吉瓦才能满足需求。因此,电力出口问题一度受到质疑。许多人认为,在自己都面临电力短缺的情况下,怎么可能还有余力向外出口?

然而,经过与中国总理李强的坦诚对话,双方最终达成了一项突破性的协议——购买10吉瓦电力的出口协议。这不仅让蒙古解除了外界的疑虑,还收到了积极的回应,投资者们也开始对这一协议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特别是来自阿拉伯、越南、老挝等国家的主要投资者,他们对这一协议充满信心,纷纷提出:“你们能提供中国购买电力的保证吗?如果能确认这一点,就投资蒙古。” 。现在,蒙古可以自信地向这些投资者展示这一已经确认的电力出口协议,确保他们的投资有保障。

10吉瓦电力的购买问题已经得到有效保障,而蒙古将会出口超过国内需求的部分。这一协议不仅符合国内的能源需求,同时为国家带来外汇收入,也使蒙古在国际能源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总理明确指出,蒙古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已经与韩国、德国、日本、阿拉伯等国达成共识,因此,与这些国家的合作不仅能够提升蒙古的能源供应能力,还能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原则。这一方向,无疑是极其正确的。

然而,尽管这一协议为国家带来了可喜成果,从外界角度看,整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这场艰难的谈判可以说是充满了“幕后较量”和“肉搏战”,但最终,坚定的决策和不屈不挠的努力让蒙古迎来了历史性的突破。

(来源:蒙古国投资网)


发表评论